成语 |
解释 |
出处 |
biàn wù jū fāng辨物居方 |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 《周易 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bù biàn shū mài不辨菽麦 | 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或指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
xī máo biàn fā晰毛辨发 | 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
bù biàn lóng shé不辨龙蛇 |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
biàn rú xuán hé辨如悬河 |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 金 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
biàn ruò xuán hé辨若悬河 |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 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
bù biàn shū sù不辨菽粟 |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 清 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
xī biàn guǐ cí析辨诡辞 |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 《汉书 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
shí biàn láo xīn食辨劳薪 | 形容见识卓越。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
zhēn jiǎ nán biàn真假难辨 |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 | 《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
xué wèn sī biàn学问思辨 | 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biàn rì yán liáng辨日炎凉 | 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 《列子 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
jiàn mào biàn sè鉴貌辨色 |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
zhēn wěi nán biàn真伪难辨 |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 |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xiān biàn zī miǎn先辨淄渑 | 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
xūn yóu wú biàn薰莸无辨 |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类;辨:明察。分不清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好坏不分,是非混淆。 | 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纪于兹,莫之能整。” |
lì lì kě biàn历历可辨 | 历历:分明,清楚。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 | 唐·张读《宣室志·韩生》:“圉人因寻马踪,以天雨新霁,历历可辨。” |
míng biàn shì fēi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
yǐ lóng biàn shēng以聋辨声 | 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yǐ máng biàn sè以盲辨色 | 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xī biàn guǐ cí析辨诡词 | 见“析辩诡辞”。 |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
bù biàn zhēn wěi不辨真伪 |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
jiàn máo biàn sè鉴毛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 明 汤显祖《还魂记 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
zhì yí biàn huò质疑辨惑 | 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
mò biàn chǔ yè莫辨楮叶 |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
zhēn wěi mò biàn真伪莫辨 | 莫:不。真假分辨不清。 | 《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
tún máo bù biàn屯毛不辨 |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
liè huǒ biàn rì烈火辨日 |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 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
lí jīng biàn zhì离经辨志 | 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
jiàn mào biàn sè见貌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
jiàn mào biàn sè监貌辨色 | 监:通“鉴”,照,察;貌:容色,外表;辨:辨别,明察;色:脸色。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3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明不过的东西,监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 |
yǐn shuǐ biàn yuán饮水辨源 | 见“饮水知源”。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