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四的成语
成语 解释 出处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sì mǎ cuán tí四马攒蹄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gǔ zào sì qǐ鼓噪四起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jiē gān sì qǐ揭竿四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sì dà jiē kōng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sì yīn jiǔ qī四姻九戚比喻亲戚极多。
sì zhàn zhī guó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sān lǎo sì shǎo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bì yǒu sì zhǒu臂有四肘比喻不凡的相貌。《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fēng huǒ sì qǐ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达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quē sān duǎn sì缺三短四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sì hǎi chéng píng四海承平国家持久太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tiáo sān wō sì调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diào sān huò sì调三惑四见“调三斡四”。《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yǎn kōng sì hǎi眼空四海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mài sì fāng bù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wén fáng sì hòu文房四侯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wén fáng sì yì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wén fáng sì wù文房四物见“文房四宝”。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wén fáng sì shì文房四士见“文房四宝”。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谓病痛很多。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sì zhī bǎi tǐ四肢百体见“四肢百骸”。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gāng jì sì fāng纲纪四方纲纪:治理,管理。治理天下。《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四海皆兄弟“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chuán sān guò sì传三过四传闲话,说是非。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准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tuī sān āi sì推三挨四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lián sān bìng sì连三并四同“连三接二”。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sān wǎ sì shě三瓦四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wēi jī sì fú微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sān cóng sì dé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sān fǎn sì fù三反四覆反复无常。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páng huáng sì gù彷徨四顾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检四见“挑三拣四”。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méi sān méi sì没三没四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zhāng sān lǚ sì张三吕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时充美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tiǎo sān wō sì挑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形容多次重复。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sān fān sì fù三番四覆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sì jiǎo jù quán四角俱全比喻完美无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pián sì lì liù骈四俪六骈体文每句四字、六字排比对偶。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sì qú bā jiē四衢八街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sì shān wǔ yuè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sān qīng sì bái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ji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chǔ gē sì qǐ楚歌四起见“楚歌四合”。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sì tíng bā dàng四亭八当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宋 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diū sān lā sì丢三拉四见“丢三落四”。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wén fáng sì bǎo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mù sì zhāo sān暮四朝三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wén cǎi sì yì文彩四溢形容作品典雅。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sān nán sì nǚ三男四女泛指众多子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héng sān shùn sì横三顺四见“横三竖四”。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sì xiāng bā zhèn四乡八镇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fàng zhū sì yì放诸四裔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连四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sì fēn wǔ liè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bā wàn sì qiān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sì fēn wǔ pōu四分五剖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稳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犹言横七竖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zhòng sān dié sì重三迭四见“重三迭四”。
sì miàn shòu dí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诈四多方欺诈。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jiē fāng sì lín街坊四邻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春阿氏谋夫案》第六回:“街坊四邻,你们都听听。如今这年月,颠倒儿颠拉,媳妇是祖宗,婆婆是家奴,你们给评评,是我昏瞆了,是她欺辱我。”
qiān sān chě sì牵三扯四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sì jiāo duō lěi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sì hǎi tā rén四海他人谓没有亲戚关系。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lā sān chě sì拉三扯四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fàng zhū sì yí放诸四夷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sì fēn wǔ luò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