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 解释 出处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rén sǐ liú míng人死留名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shēng sǐ xiāng yī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shuō sǐ shuō huó说死说活任凭如何说法。《花城》1981年第5期:“‘看吧——’孔丽丽把照片塞过来,冲着老崔头的背影作了个怪相,‘老崔头说死说活也不照。’”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二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比喻一件事情还在筹备阶段就夭折。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9章:“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yǐ sǐ jì zhī以死济之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章炳麟《电湘救赵》:“炎公受省宪付托之重,更当以死济之。”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含着委屈而死去。
sǐ bù gān xīn死不甘心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gān sǐ rú yí甘死如饴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sǐ ér wú huǐ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shí shēng jiǔ sǐ十生九死形容历尽艰险。唐 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shì sǐ bù yú誓死不渝立誓至死不变。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shēng róng sǐ āi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见“死心塌地”。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没有生气。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huí shēng qǐ sǐ回生起死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shēng sǐ cún wáng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qiú shēng bù shēng,qiú sǐ bù sǐ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dǎ sǐ hǔ打死虎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长生不死的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犹起死回生。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shēng sǐ zhī jiāo生死之交同生共死的交谊。元 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sǐ shēng cún wáng死生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jiǔ sǐ wèi huǐ九死未悔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kè sǐ tā xiāng客死他乡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yǐ sǐ jì zhī以死继之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wàn sǐ bù cí万死不辞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yī wén qián bī sǐ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文:一个铜钱。指钱的作用很重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同“之死靡它”。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同“之死靡它”。《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犹死有余辜。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唐 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qiǎng sǐ qiǎng huó强死强活比喻非常勉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西门庆还把他强死强活拉到李瓶儿房内,下了一盘棋,吃了一回酒。”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比喻脸色惨白难看。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贰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jìn jié sǐ dí尽节死敌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入则务本疾作,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见“死声咷气”。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wèi sǐ tān shēng畏死贪生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pà sǐ tān shēng怕死贪生同“贪生怕死”。《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sǐ sǐ píng píng死死平平麻木不仁,没有生气。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贡献出一切。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天二子之良,将勒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sǐ zhě xiāng zhěn死者相枕枕:以头枕物。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魏书·苻坚传》:“谢石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形容难以幸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shēn sǐ míng rǔ身死名辱辱:玷辱。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极力纠缠。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长夜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清·道霈《重刊<坛经>缘起》:“原夫大地众生,居生死长夜中。”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活不活,死不死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yào sǐ bù huó要死不活半死不活。
yào sǐ yào huó要死要活形容闹得很凶。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sǐ yàng huó qì死样活气形容没有生气。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活气阴阳怪气的声音。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bàn sǐ bàn huó半死半活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一定要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lǎo sǐ yǒu xià老死牖下牖:窗。形容得享天年。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ǐ sǐ màn shēng抵死漫生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dǎo jié sǐ yì蹈节死义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sǐ yù sù xiǔ死欲速朽指人死了以后尸体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为安。
xiào sǐ fú qù效死弗去效:献出;弗:不。拼死报效,不肯离去。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xiào sǐ jiāng chǎng效死疆场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明 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