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liàng záo zhèng ruì量凿正枘 | 谓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 |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葅旈。” |
zhèng běn chéng yuán正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 | 《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
zhèng sè zhí shéng正色直绳 | 谓严正执法。 | 《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
guī zhèng shǒu qiū归正首丘 | 首:向;丘:土丘。传说狐狸即将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归葬于故乡。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bì yě zhèng míng必也正名 |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 《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寿终正寝 | 寿终:活到老死;正寝:旧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
jiù zhèng yǒu dào就正有道 |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 《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cí yán qì zhèng辞严气正 | 犹言辞严义正。 |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
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èng guān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míng gōng zhèng qì明公正气 |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 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
dǎng xié chǒu zhèng党邪丑正 | 犹言党邪陷正。 | 《明史·路振飞传》:“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堂堂正正 | 原指军队阵容盛大。后形容光明正大。堂堂:强大威武;正正:整齐。 |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zhèng jiàn bù huì正谏不讳 | 正谏:正言劝谏。指正言劝谏,毫不隐讳。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曰:‘寡人……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
qīng lián zhèng zhí清廉正直 | 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 《韩非子 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几矣。” |
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经 | 正经:庄重;正派。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qù xié guī zhèng去邪归正 | 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 《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
zhèng zhòng jǐ huái正中己怀 | 正合自己的心意。同“正中下怀”。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夏婆子听了,正中己怀,忙问:‘因什么事?’” |
zhèng běn sù yuán正本溯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
zhèng rén jūn zǐ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新唐书 张宿传》:“宿怨执政不与已,乃日肆谗甚,与皇甫镈相附离,多中伤正人君子。” |
gōng zhèng lián jié公正廉洁 | 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
gé mìng fǎn zhèng革命反正 | 变革天命,使之恢复正常。借指改朝换代。 | 《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zhèng shēng yǎ yīn正声雅音 | 纯正优雅的音乐。 | 唐 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
yán qì zhèng xìng严气正性 | 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
shǒu zhèng bù ē守正不阿 | 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宠传》:“而宠与中山相汝南张彬、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 |
guī zhèng shǒu qiū归正守丘 |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míng gōng zhèng yì明公正义 | 见“明公正气”。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7回:“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公正义问他要。” |
zhèng yán zhí jiàn正言直谏 | 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 三国 魏 桓范《谏争》:“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
zhèng fù wéi qí正复为奇 | 正:正常;奇:奇特。指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转化,正常可变为奇特。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正复为奇,善复为袄。” |
xié bù fá zhèng邪不伐正 | 见“邪不犯正”。 |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
cí yán yì zhèng辞严意正 | 同“辞严义正”。 | 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
fāng zhèng bù gǒu方正不苟 | 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 清·钱泳《履园丛话·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
cí zhèng lǐ zhí词正理直 |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 鲁迅《呐喊·阿Q正传》:“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zhèng jīn wēi zuò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 《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正其谊不谋其利 | 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 《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guāng míng zhèng dà光明正大 |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
dǎng xié xiàn zhèng党邪陷正 | 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 | 《旧唐书·宋璟传》:“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
táng huáng zhèng dà堂皇正大 | 形容言行光明公正,不偏不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 |
méng yǐ yǎng zhèng蒙以养正 |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 《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
zuò gǔ zhèng jīng作古正经 | 犹言一本正经。 | 艾芜《一个女人的悲剧》五:“陈家驼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经地说:‘我刚才想了好一阵,一定是那会事情’” |
ān zhái zhèng lù安宅正路 |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 《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míng hūn zhèng pèi明婚正配 | 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远明婚正配许与侄儿崔通的。” |
fǎn zhèng bō luàn反正拨乱 |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bù dāng bù zhèng不当不正 | 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
jiù dì zhèng fǎ就地正法 |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
zhèng shì shéng xíng正视绳行 | 谓言行正直。 | 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zhèng jīng bā bǎi正经八百 |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 | 张天民《创业》第二章:“秦发愤却当了真,正经八百地说:‘抗美援朝的时候起的。’”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名正言顺 |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yì zhèng cí yán义正辞严 |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yì zhèng cí yán义正词严 |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
zhèng zhí gōng píng正直公平 | 公正不偏,处事公道。 | 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
xié bù yā zhèng邪不压正 |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 |
kǎn rán zhèng sè侃然正色 | 刚直严肃的样子。 | |
cōng míng zhèng zhí聪明正直 |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zhèng shēn shuài xià正身率下 | 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 | 汉 荀悦《汉纪 武帝纪三》:“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 |
xīn shù bù zhèng心术不正 |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
guī xié fǎn zhèng归邪返正 | 返:回归。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 唐·韦表微《麟台碑铭》:“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载删,《礼》《乐》大定,惩恶劝善,归邪返正。” |
duān rén zhèng shì端人正士 | 指端庄正直的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
chí zhèng bù náo持正不挠 | 挠:弯曲。主持公道,不偏不向,不屈服。 | 《明史·蒋冕传》:“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 |
bǐng zhèng wú sī秉正无私 |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
zhèng yán lì sè正颜厉色 |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
fǎn xié guī zhèng返邪归正 | 犹言改邪归正。 | 唐·谭铢《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由此八关,返邪归正,成佛之境矣。” |
huí xié rù zhèng回邪入正 | 犹言改邪归正。 | 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百论》为回邪入正。” |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名不正,言不顺 |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dà zhōng zhì zhèng大中至正 |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
zhèng xīn chéng yì正心诚意 |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yī bǎn zhèng jīng一板正经 | 正经:庄重。形容态度很庄重,很规矩。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上梁不正下梁歪 |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 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
fǎn zhèng bō luàn返正拨乱 | 返:回复;正:正常;拨:治理;乱:乱世。整顿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向不遇返正拨乱之主,君臣父子之别;弈叶文武之雄,注意生灵之切。” |
gōng míng zhèng dà公明正大 |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 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
lǐ zhèng cí zhí理正词直 |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 宋·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心平气和,理正词直,然后为文之体,可以追配古作。” |
yàn míng zhèng shēn验明正身 | 验清楚确是其本人,而非冒名顶替者。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只要‘验明正身’,不是冒充,他们陈家族长来不来,倒也不生关系。” |
cí yán yì zhèng辞严义正 |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gōng zhèng lián míng公正廉明 |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 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
zhèng shēn qīng xīn正身清心 |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 《明史·丘濬传》:“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 |
wāi dǎ zhèng zháo歪打正着 | 比喻采取的方法本不恰当;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歪:不正;着:击中。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将药煎中,打发晁大舍吃将下去,谁想歪打正着,又是杨太医运气好的时节,吃了药就安稳睡了一觉。” |
shǒu zhèng bù ráo守正不桡 | 见“守正不挠”。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
zhèng běn qīng yuán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fāng zhèng xián liáng方正贤良 | 方正:正直;贤良:才能,德行好。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qiáng cí duó zhèng强词夺正 | 同“强词夺理”。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
lǐn rán zhèng qì凛然正气 | 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坦然,眉宇间凛然正气,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 |
xiáng xié cóng zhèng降邪从正 | 降:降服;从:归从。降伏妖邪,使之改邪归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望爷爷与我们雪恨消灾,早进城降邪从正也。” |
zhèng guàn nà lǚ正冠纳履 |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 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展之嫌,终始不蹈。” |
zhèng sè gǎn yán正色敢言 |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 《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
míng méi zhèng qǔ明媒正娶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 | 元 柯丹邱《荆钗记 抢亲》:“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 |
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论 | 正直公道的言论。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jiǎo kuāng guò zhèng挢抂过正 | 矫枉过正。谓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 |
zhōng zhèng wú xié中正无邪 | 中正:端庄正直;邪:邪僻,不正派。端庄正直,没有偏邪。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
xié bù fàn zhèng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 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qīng yuán zhèng běn清源正本 | 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文史知识》:“对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需要客观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
jiǎo xié guī zhèng矫邪归正 | 矫邪:纠正邪恶、邪念;归正:归于正路。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 《晋书 吕光等载记论》:“向使矫邪归正,革伪为忠,……则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
zhōng zhèng wú sī中正无私 | 中正:正直。端庄正直,不存私心。 | 春秋·齐·管仲《管子·五辅》:“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字正腔圆 |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gōng zhèng bù ē公正不阿 |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
hào rán zhèng qì浩然正气 | 浩然: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气概、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 老舍《兔儿爷》:“抗战建国须凭真实本领与浩然正气,只能迎时当令充兔子王的,不作汉奸,也是废物。” |
xīn zhèng bǐ zhèng心正笔正 | 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 | 《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shě xié guī zhèng舍邪归正 |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五祖》:“友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