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ì zǐ zhī xīn赤子之心 | 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quǎn mǎ zhī láo犬马之劳 | 犬马: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以表示忠诚。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 《晋书 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 wú jiāng zhī xiū无疆之休 | 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 《尚书·太甲中》:“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
| chuí mù zhī nián垂暮之年 | 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 宋 张元干《庐川词 醉落魄》:“年华垂暮犹离索。 |
| huì shī zhī móu惠施之谋 | 比喻兼听则聪,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明察善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 |
| héng cǎo zhī gōng横草之功 | 横草:把草踩倒。如同将草踩倒的那样功劳。比喻轻微的功劳。 | 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军无横草之功,得到宿卫,食禄五年。” |
| àn mèi zhī shì暗昧之事 | 暗昧:昏暗。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2回:“庞吉你乃堂堂国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
| yī zhāo zhī fèn一朝之忿 |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 《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 qǔ ér dài zhī取而代之 |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 zhù shí zhī chén柱石之臣 |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
| zhǒu yè zhī huàn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 qù jiù zhī fēn去就之分 | 去就;进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为应持的态度。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 |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 jīn wū zhī xuǎn金屋之选 | 谓被贵人选为妻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岂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 |
| 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qì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
| bǎo xué zhī shì饱学之士 |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
| chuān yú zhī dào穿窬之盗 |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 jīn gé zhī nàn金革之难 | 金革:兵器和铠甲;难:灾难。指战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意传》:“帝躬服金革之难。” |
| chí zhī yǒu gù,yán zhī yǒu lǐ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 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 |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 chí zhōng zhī wù池中之物 | 池:池塘。比喻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 |
| qiū háo zhī mò秋毫之末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huáng lú zhī tòng黄垆之痛 | 垆:放酒瓮的土墩子;黄垆:黄公酒垆;痛:悲痛。收集亡友的话。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 gāo shì zhī cái高世之才 | 高世:超出世人。超出世俗的才干。 |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 |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 jì wú suǒ zhī计无所之 | 犹言计无所出。 | 《梁书·王僧辩传》:“子仙等困蹙,计无所之,乞输郢城,身还就景。” |
| yī jiā zhī shuō一家之说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 《旧唐书·陆贽传》:“听一家之说则例理可征;考历代所行,则成败异效。” |
| kēng kēng zhī jiàn硁硁之见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 jiān rén zhī cái兼人之材 | 兼人:胜过人;材:通“才”,才能。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形容人能力强。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东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办不了。” |
| lǚ shuāng zhī jiè履霜之戒 | 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 清 何琇《樵香小记》:“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
| xīn zhī guān zé sī心之官则思 |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 bù jīng zhī tán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 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 fēng chén zhī shēng风尘之声 | 指蜚短流长的言语。 |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
| chǐ cùn zhī dì尺寸之地 |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
| shǐ shí zhī jiān矢石之间 | 矢石:箭与礧石。比喻战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
| bēi bǐ zhī yīn北鄙之音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 《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
| fù zhī liú shuǐ付之流水 | 付:交给;之:它。扔在流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
| gù nèi zhī yōu顾内之忧 | 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 | 《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
| bā dǒu zhī cái八斗之才 |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
| bào zhù zhī xìn抱柱之信 |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 gǔ ròu zhī ēn骨肉之恩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
| hé shān zhī dé河山之德 |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
| yī yú zhī dì一隅之地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 《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
| cháng yè zhī yǐn长夜之饮 | 指通宵宴饮。 | 《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
| zhì shuǐ zhī qīng置水之清 | 置:放。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 |
| tā shān zhī gōng他山之攻 |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 bǎi chéng zhī fù百城之富 | 形容藏书极多,似拥有许多城市那样富有。 | 语出《魏书 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 huà wài zhī mín化外之民 |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 《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 zhǐ yǔ zhī cāo徵羽之操 | 徽、羽:古代音乐五音中的徵、羽二音;操:琴曲的一种。指音调高雅的琴曲。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 |
| bǎi lǐ zhī cái百里之才 |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
| 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闲之人 |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
| qiān lǐ zhī rèn千里之任 | 指远行千里的重任。后亦比喻重任。 |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今处此而求大功,犹绊良骥之足,而责以千里之任。” |
| wèn zuì zhī shī问罪之师 |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
| yī jǔ shǒu zhī láo一举手之劳 |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手无缚鸡之力 |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 qǐ tiān zhī lǜ杞天之虑 | 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 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
| bù jīng zhī yǔ不经之语 |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 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
| miè dǐng zhī zāi灭顶之灾 | 灭:淹灭;顶:头顶。像大水淹没了头顶一样的灾难。比喻致命的、毁灭性的灾难。 | 《周易 大过》:“过渉灭顶,凶,无咎。” |
| tuī ér guǎng zhī推而广之 | 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lì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 bù huì zhī biàn不讳之变 | 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
| rén zhī cháng qíng人之常情 |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 南朝 粱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序:“文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
| yǎng zhī mí gāo仰之弥高 | 仰:仰视;敬慕;弥:更加。越望越高。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 rén shǔ zhī tàn人鼠之叹 |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 kǒng mèng zhī dào孔孟之道 |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
| jù shā zhī nián聚沙之年 | 聚沙:堆积沙子;年:年纪,岁数。儿童时期 | 唐·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奇阙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
| pǐ fū zhī yǒng匹夫之勇 |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 《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
| xióng pí zhī lǚ熊罴之旅 | 熊罴:猛兽;旅:泛指军队。形容勇猛善战的军队 | 晋·陆云《南征赋》:“乃有熊罴之旅,虓阚之将。” |
| fēn cùn zhī gōng分寸之功 | 分寸:比喻微小。指微小的功劳。 |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 |
| jiān nián zhī chǔ兼年之储 | 兼年:指两年以上;储:积蓄。有两年以上的储备粮食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 |
| bǎi shì zhī shī百世之师 |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 hú tù zhī bēi狐兔之悲 |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
|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
| wú wàng zhī fú无妄之福 | 不期望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 《战国策 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 |
| jiǔ hòu zhī yǒng酒后之勇 | 借着酒劲充当勇敢。 | |
| duō shì zhī qiū多事之秋 | 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 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
| qián chē zhī jiàn前车之鉴 | 前车:前面的车子;鉴:镜子。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 | 汉 刘向《说苑 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 fū shòu zhī xiāng肤受之愬 |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
|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 bì zhī ruò měi避之若浼 |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 《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
| nòng wǎ zhī xǐ弄瓦之喜 | 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 | 《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 yī niàn zhī chā一念之差 | 差:差错。一个念头的差错。 | 宋 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 yī zhī zhī qī一枝之栖 |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 hòu qǐ zhī xiù后起之秀 | 秀:特异;优秀。指从后辈中成长起来优秀人物。 | 清 余怀《板桥杂记 丽品》:“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韶令之致。” |
| qiū háo zhī mò秋豪之末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 《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
| è hǔ zhī xī饿虎之蹊 |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 《史记·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
| shén ér míng zhī神而明之 |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 《周易 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 jiǔ nián zhī chǔ九年之储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淮南子 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 chǐ cùn zhī gōng尺寸之功 |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
| shì dú zhī ài舐犊之爱 | 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 yī gù zhī róng一顾之荣 | 顾:看。指被有才学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价。 | |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冒天下之大不韪 |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