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正颜厉色正颜厉色的故事

正颜厉色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èng yán lì sè

基本解释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出处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暂未找到成语正颜厉色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正颜厉色)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本正经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一板正经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一路货色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上梁不正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上梁不正下梁歪 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下气怡色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不务正业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不动声色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不当不正 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不正之风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不露声色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不露形色
不露神色 老舍《老张的哲学》:“南飞生不露神色,只是两手微颤,龙树古坦然的和别的会员说闲话,像没有看见选举结果似的。”
不露辞色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丢眉弄色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我才说道恕生面少拜识,他做多少丢眉弄色。”
严气正性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严词厉色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中正九品 《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中正无私 春秋·齐·管仲《管子·五辅》:“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
中正无邪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义形于色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义正词严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义正辞严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义正辞约
乍毛变色
九品中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查差第之乎?”
了无惧色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五光十色 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