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ī gān guà dǎn披肝挂胆 | 形容对人对事极尽忠诚,毫无保留。 | 明·沈采《千金记·登拜》:“众将官,当职梦皇上之恩宠,领兵家之大权,在我者披肝挂胆,在尔者并力同心。” |
lì dǎn huī gān沥胆隳肝 | 沥胆披肝。 | 唐·罗隐《冬暮寄裴郎中》诗:“仙郎旧有黄金约,沥胆隳肝更祷祈。” |
shū gān lì dǎn输肝沥胆 | 见“输肝剖胆”。 | 宋·司马光《辞门下侍郎第二札子》:“臣得输肝沥胆,极竭以闻道,就鼎镬死且不朽,饮食寤寐不忘此志。” |
shū gān xiě dǎn输肝写胆 | 见“输肝剖胆”。 | 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谢上表》:“当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输肝写胆之时。” |
pī gān lù dǎn披肝露胆 | 见“披露肝胆”。 | 《晋书·杜弢传》:“吾得披肝露胆,没身何恨!” |
wén fēng sàng dǎn闻风丧胆 |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极度恐惧。丧胆:吓破胆。 | 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
dú dǎn yīng xióng独胆英雄 | 指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以少胜多的杰出人物。 | |
gān dǎn tú dì肝胆涂地 | 见“肝脑涂地”。 | 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
xīn yǔn dǎn pò心殒胆破 | 见“心殒胆落”。 | 清·薛福成《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用无事筹略纷纭,临变已张皇失措,一闻贼至,心殒胆破。” |
gǒu dǎn bāo tiān狗胆包天 | 斥责别人胆子太大,敢于胡作非为。 | 《解放日报》1981年5月12日:“你真是狗胆包天,竟敢捉弄起我们来了!” |
pōu dǎn qīng xīn剖胆倾心 | 剖:破开。比喻竭尽忠诚或开诚相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直请到内衙床前,欢然谈笑,说着民风、土俗、钱粮、政务,无一不剖胆倾心,津津不已。” |
dǎn xiǎo pà shì胆小怕事 |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 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
pò dǎn sàng hún破胆丧魂 | 丧魂:丧失了魂魄。形容恐惧到极点。 | 《太平广记·张和思》:“北齐张和思,断狱囚,无问善恶贵贱,必被枷锁杻械,困苦备极。囚徒见者,破胆丧魂,号生罗刹。” |
pōu xī gān dǎn剖析肝胆 |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 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弟第三状》:“臣不胜愤懑,敢复剖析肝胆,陈布以闻,虽抵罪万死,亦无怨悔。” |
jīng xīn diào dǎn惊心掉胆 | 惊:惊吓;掉:恐惧,战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掉胆。” |
xīn dǎn jù suì心胆俱碎 | 见“心胆俱裂”。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 |
pò dǎn hán xīn破胆寒心 |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
xī gān guì dǎn析肝刿胆 | 剖示肝胆。比喻赤诚。亦作“析肝吐胆”。 | 明袁宗道《乞进<大学衍义>疏》:“其当上指与否,俱且和颜受之。有不析肝刿胆者,非夫也。” |
hún fēi dǎn pò魂飞胆破 | 同“魂飞魄散”。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田龙秋听说,惊得魂飞胆破,放马逃生。” |
dǎn dā xīn cū胆大心粗 | 做事胆子在,但心粗。考虑不周全。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脚乱,使不得胆大心粗。 |
gān dǎn pī lì肝胆披沥 | 犹言披肝沥胆。比喻极尽忠诚。 | 汤增璧《崇侠论》:“食人之禄,不顾其患,非志士所忍出;当其发难,则亦慷慨悲歌,顾盼生姿,自谓肝胆披沥,不忘平生一诺。” |
dǎn dà xīn xì胆大心细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鲁迅《书信集 致罗清桢》:“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
shén sàng dǎn luò神丧胆落 |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 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徽》:“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
tóng xīn gòng dǎn同心共胆 |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
dà dǎn bāo shēn大胆包身 | 谓胆量极大。 |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 |
tǔ dǎn qīng xīn吐胆倾心 |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承信方敢吐胆倾心,告诉道:‘小将建州人,实姓范。’” |
xīn hán dǎn zhàn心寒胆战 | 形容十分惊恐。 |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
xīn jīng dǎn sàng心惊胆丧 | 内心惊惧害怕。 | 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忽听喊声来,心惊胆丧,急急奔离天罗地网。” |
zéi rén dǎn xū贼人胆虚 | 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本是鸳鸯戏语,叫他出来,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 |
lì dǎn zhuó gān沥胆濯肝 | 沥胆披肝。 | 明·唐寅《与文征明书》:“沥胆濯肝,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 |
pī lù gān dǎn披露肝胆 | 谓竭诚相告或竭尽忠诚。 | 唐·陈子昂《安宗子科》:“披露肝胆,不知忌讳,实战实惶。”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胆,无饭力 | 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
hún fēi dǎn luò魂飞胆落 | 同“魂飞魄散”。 |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顾元营,火光四起,愈觉得魂飞胆落。” |
pī lì gān dǎn披沥肝胆 | 见“披肝沥胆”。 | 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卢相公陈乞第五表》:“前后陈闻,披沥肝胆,期切之至。” |
hún xiāo dǎn sàng魂消胆丧 | 同“魂飞魄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
tǔ gān lù dǎn吐肝露胆 | 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 明·李贽《复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决无有厌恶之理……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 |
xīn jīng dǎn luò心惊胆落 | 同“心惊胆战”。 | 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 |
zuò xīn cháng dǎn坐薪尝胆 |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dǎn zhàn xīn huāng胆战心慌 | 同“胆战心惊”。 | 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
tí xīn diào dǎn提心吊胆 |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lì dǎn chōu cháng沥胆抽肠 | 沥胆披肝。 | 《梁书·王僧辩传》:“世受先朝之德,身当将帅之任,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逆,雪天地之痛,报君父之仇。” |
qīng xīn tǔ dǎn倾心吐胆 |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每买不转的,都是倾心吐胆说真实话。” |
xīn cū dǎn dà心粗胆大 |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 |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 |
xióng xīn bào dǎn熊心豹胆 | 比喻非常胆大。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
ǒu xīn tǔ dǎn呕心吐胆 |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
fèng máo jī dǎn凤毛鸡胆 | 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
dǎn chàn xīn jīng胆颤心惊 |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
gān dǎn xiāng zhào肝胆相照 |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诚的心。 | 宋 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
dǎn xiǎo rú shǔ胆小如鼠 |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 | 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sè lì dǎn bó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hún fēi dǎn liè魂飞胆裂 | 同“魂飞魄散”。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
dǎn jīng xīn chàn胆惊心颤 |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
qì zhuàng dǎn cū气壮胆粗 |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
sàng hún xiāo hún丧胆销魂 |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
kāi xīn jiàn dǎn开心见胆 | 见“开心见诚”。 | 沙汀《困兽记》:“由于眼前田畴对于孟瑜表示出来的爱情,尤其是他那种开心见胆的热忱。” |
yì dǎn zhōng gān义胆忠肝 | 指为人正直忠贞。 | 《水浒传》第七二回:“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
jīng shén pò dǎn惊神破胆 | 形容极其恐惧。 |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
yǐn dǎn cháng xuè饮胆尝血 | 谓刻苦自励。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
xián dǎn qī bīng衔胆栖冰 | 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 | 《晋书 刘元海载记》:“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
sàng dǎn yóu hún丧胆游魂 | 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 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
sàng dǎn wáng hún丧胆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
diào dǎn tí xīn吊胆提心 |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
cháng dǎn mián xīn尝胆眠薪 |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 见“尝胆卧薪”。 |
xīn jīng dǎn pà心惊胆怕 | 内心惊惧害怕。 | 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
bàn shēng cháng dǎn半生尝胆 | 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
xīn dǎn jiē suì心胆皆碎 |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帝知事泄,心胆皆碎。” |
gān dǎn qín yuè肝胆秦越 | 肝胆:比喻亲近;秦越:秦国与越国,比喻对立或疏远。比喻虽近犹远,虽亲犹疏。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26节:“我数百年来荡析离居、肝胆秦越之父子兄弟,今乃得以代议士之名誉,集兹一堂。” |
xīn jīng dǎn shè心惊胆慑 | 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 | 《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
wáng hún sàng dǎn亡魂丧胆 |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 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
lì dǎn duò gān沥胆堕肝 | 比喻竭尽忠诚。 | 唐 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
sè dǎn mí tiān色胆迷天 | 色:女色。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
dǎn sàng hún xiāo胆丧魂消 | 同“胆裂魂飞”。 |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 | 同“心惊胆战”。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
xuán xīn diào dǎn悬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
diào dǎn jīng xīn吊胆惊心 | 犹言吊胆提心。 |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
lù dǎn pī chéng露胆披诚 | 同“露胆披肝”。 | 《梁书·王僧孺传》:“露胆披诚,何能以酬屡顾。” |
diū hún sàng dǎn丢魂丧胆 | 形容非常惊慌。 | 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
wén fēng pò dǎn闻风破胆 | 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 | 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
sè dǎn rú tiān色胆如天 |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
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xīn hán dǎn luò心寒胆落 | 同“心寒胆战”。 |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每每怀藏袖中,携之出入,以此在朝官员,见俺无不心寒胆落。” |
qún wēi qún dǎn群威群胆 | 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 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 |
wén míng sàng dǎn闻名丧胆 |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
sè dǎn bāo tiān色胆包天 |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
chì dǎn zhōng gān赤胆忠肝 | 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十分忠诚。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我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 |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
dǎn zhàn xīn hán胆战心寒 |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
dǎn dà bāo tiān胆大包天 |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 唐 刘叉《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
dǎn dà pō tiān胆大泼天 | 同“胆大包天”。 | 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dǎn pò xīn hán胆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
zhōng gān yì dǎn忠肝义胆 |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
zhěn gē yǐn dǎn枕戈饮胆 | 见“枕戈尝胆”。 |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
suì xīn liè dǎn碎心裂胆 | 形容异常恐惧。 | 《四游记·萧后吕客谈兵》:“仗臣平生所学,排上南天七十二阵,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将碎心裂胆,无计所出矣。” |
shū gān pōu dǎn输肝剖胆 |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 | 唐·李白《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腰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惊胆落 | 形容惊恐万分。 |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
xīn jīng dǎn chàn心惊胆颤 | 见“心惊胆战”。 | 《秦并六国平话》上卷:“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
xīn jīng dǎn hán心惊胆寒 | 同“心惊胆战”。 | 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
hún wáng dǎn luò魂亡胆落 | 同“魂飞魄散”。 |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 |
xīn jīng dǎn suì心惊胆碎 | 碎:破裂。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 明·郭勋《英烈传》第30回:“下令急回兵北走。众军心惊胆碎,兵溃争先。” |
chì dǎn zhōng xīn赤胆忠心 | 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很忠诚;有时也指非常真诚的心。也作“忠心赤胆”。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0回:“赤胆忠心扶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