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对出生前有慢性应激经历子代海马CA1区LTP和LTD诱导性及学习记忆和行为反应的测定,探讨出生前慢性应激对子代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2.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偏利现象,这种偏利现象可能与控制视神经髓鞘优先形成的某种遗传机制有关,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局部构造、突触效能的差异。
3.第一,川楝素以先易化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干扰神经递质释放,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神经突触的突触传递。
4.结论清开灵对大鼠谷氨酸神经毒性脑水肿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突触体钙离子内流有关。
5.在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细胞突触直接与双极细胞相连,双极细胞突触则与最外层的节细胞相连,节细胞将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
6.目的:记录线虫神经细胞单个突触囊泡的释放。
7.它能调节心率及神经细胞兴奋性和静息电位的水平,起慢突触后抑制作用。
8.突触囊泡在神经末梢进行着精确而快速地胞吐、内吞循环。
9.缝隙连接的接线图和突触的接线图非常不同。
10.AP电突触可将感受部位信号转换成对刺激空间知觉辨识。
11.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确定,经验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大脑,因为神经突触网络会因为对活动作出反应而激增,也可能因为被弃置不用而萎缩。
12.森川仁的研究发现,乙醇增强了大脑中的突触可塑性的关键领域的能力。
13.提示脑细胞代谢活跃,神经轴突轴浆转运障碍,突触传递受阻。
14.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互相关连,因为这些疾病的分子基础是那些彼此联结的突触蛋白。
15.突触前轴突终末端动作电位到达时,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紧密相连。
16.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神经毒剂溴氰菊酯对其脑突触体蛋白磷酸化作用的影响.
17.研究背景:在神经系统中,突触囊泡循环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18.为了巩固记忆,一连串的生物电流通过了神经元之间的鸿沟,称作突触。
19.结果表明PREGS的可显著增强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突触小体的PKA活性,而在纹状体则没有观察到这种作用。
20.近期的研究又有新的亮点,发现一组细胞黏附分子具有很强的突触发生作用,使中枢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