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拖青纡紫拖青纡紫的故事

拖青纡紫的成语故事


拼音tuō qīng yū zǐ

基本解释汉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因以“拖青纡紫”比喻官位显贵。

出处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三章:“今日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今日市门一岨侩,明日可以拖青纡紫矣。”


暂未找到成语拖青纡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拖青纡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七青八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又没甚七青八黄。”
万古长青 元 无名氏《谢金吾》:“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万紫千红 宋 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红千紫 明·郭勋《英烈传》第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万选青钱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不分青白 见“不分皂白”。
不分青红皂白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
不问青红皂白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东来紫气 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丹青不渝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丹青妙手 唐 高蟾《金陵晚眺》:“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争红斗紫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一出:“陌上争红斗紫,窗外莺啼燕语,花落满庭空。”
以白诋青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以紫为朱 明·刘基《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
以紫乱朱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传爵袭紫
传龟袭紫 《后汉书 阴识传赞》:“恂恂苗胤,传龟袭紫。”李贤注:“公侯紫绶金印龟纽。”
佩紫怀黄 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俯拾青紫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献书尽先贤之德,作颂罄前皇之美,岂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兼朱重紫 晋·葛洪《抱朴子·任命》:“服冕乘祒,兼朱重紫,则若固有之,常如布衣。”
功标青史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自不泯。”
千红万紫 宋·辛弃疾《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家文官花》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半青半黄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卷:“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
取青妃白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争一联警拔,取青妃白,有句无章,所以去古日远。”
取青媲白 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古寺青灯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一个立志修行的何玉凤,要向古寺青灯寻活计。”
司马青衫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名垂青史 清 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