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ō yī rú nì
基本解释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鸿儒硕学 | 《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
傲睨得志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
喔咿儒儿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
焚书坑儒 |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燕颔儒生 | |
傲睨万物 | 宋 黄庭坚《豫章文集 跋俞秀老清老诗颂》第26卷:“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其傲睨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衰。” |
焚典坑儒 |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秦皇独霸诸侯城,焚典坑儒丧圣文。” |
硕学通儒 |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九儒十丐 | 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睥睨一切 |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惟性气高傲,不欲下人,才具素长,睥睨一切,当世名公巨卿,鲜有入其目者。” |
谈笑有鸿儒 |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高睨大谈 | 汉 张衡《应间》:“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
通儒达识 | 《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
咿咿哑哑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那梢公点头,只不应岸上的人,把船望上水咿咿哑哑的摇将去。” |
燔书阬儒 | 《汉书 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耆儒硕德 | 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
耆儒硕老 | 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
通儒达士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
侏儒一节 | 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
坑儒焚书 |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儒家经书 | |
宿学旧儒 | 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
一介儒生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7回:“生员及一介儒生,何敢妄干国政。” |
傲睨自若 | 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
章句小儒 | 《汉书 夏侯胜传》:“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
温文儒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
阳儒阴释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祗及黄震与顾炎武,名为扬宋抑汉,实则归心禅学,与其所著《书林扬觯》,皆阳儒阴释,不可为训。” |
鱼瞵鹗睨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盖士大夫沉浮里閈,其制行稍岸异者,未有不使流俗人鱼瞵鹗睨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