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情投意合情投意合的故事

情投意合的成语故事


拼音qíng tóu yì hé

基本解释投:契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


暂未找到成语情投意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情投意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匡九合 《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一厢情原
一厢情愿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一往情深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一心一意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一意孤行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一拍即合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一相情原
一相情愿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一见钟情 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一见锺情
一迎一合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七情六欲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万事如意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心两意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三心二意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上情下达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井投石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下情上达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不以为意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不以词害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不合实际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不合时宜 东汉 班固《汉书 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好意思
不如意事常八九 《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不徇私情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我们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这才说明你是真正爱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