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却老还童却老还童的故事

却老还童的成语故事


拼音què lǎo hái tóng

基本解释返老还童。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遁墨·候仙》:“摄神御气,救护命宝,可以却老还童。”


暂未找到成语却老还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却老还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去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家老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望兖州而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无事退回,我自养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钱还府,也是我出。”
一报还一报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报还一报。”
一还一报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错万错,大刚来一还一报。”
七老八倒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驼背曲时候,富的也死,贫的也死。”
七老八十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赶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七老八小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五章:“起开,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搀着架着干什么?”
七返还丹 李涵虚《三车秘旨》:“三车者,三件河车也。第一件运气,即小周天子午运火也;第二件运精,即玉液河车,运水温养也;第三件精气兼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汞,七返还丹,九还大丹也。……人能知三车秘谛,则精气神三品圆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三尺童子 《宋史·胡铨传》:“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三朝元老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三老五更 《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三老四少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久惯老诚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个个人古怪精灵,个个人久惯老诚。”
乍暖还寒 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买椟还珠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二童一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五尺之童 《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五尺童子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人老心不老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他这个汉子,人老心不老,有朝一日,会靠不住的。”
人老珠黄 清 张贵胜《遣愁集》:“人老珠黄,春残花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牙还牙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以眼还眼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以老卖老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张:(遇见了爷爷辈的这般以老卖老的同事,只好顺嘴胡溜,嘻嘻地)是啊是啊,陈奶奶。”
便还就孤
信使往还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几己二十年,信使往还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没有得着见他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