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ūn wáng rǎng yí
基本解释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七捞八攘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若存得此心,则气常时清……睡梦里亦七捞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 |
不夷不惠 | 汉 扬雄《法言 渊蹇》:“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欤?’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
乃心王室 | 《尚书 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
九五之尊 | 《周易 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买王得羊 | 唐·张怀瑾《书断》:“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
争权攘利 | 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
二帝三王 |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
以夷伐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以夷制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以夷攻夷 | 《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以夷治夷 | 《明史 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
伐善攘羭 | 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
伤夷折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至乃愚佻短略,轻进轻退,伤夷折衄,数表师徒。” |
侯王将相 | 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
免开尊口 | 田汉《关汉卿》第五场:“谁跟你开玩笑!这事让朱四姐出面,你就免开尊口!” |
公子王孙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
兵戈扰攘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
兵戈抢攘 | 《金史·粘葛奴甲传》:“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骑。” |
养尊处优 | 宋 苏洵《上韩枢密书》:“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与天下为喜乐者也。” |
内修外攘 | 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
内圣外王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出夷入险 | 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由此更践内外,出夷入险,择而守中,劳而有成,干方举德,而莫有助之者也。” |
化险为夷 | 唐 韩天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
北斗之尊 | 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
匪夷匪惠 | 《旧唐书·司空图传》:“匪夷匪惠,难居公正之明;载省载思,当徇栖衡之志,可放还山。” |
匪夷所思 | 《周易 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
千乘之王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 |
南面称尊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