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含垢忍辱含垢忍辱的故事

含垢忍辱的成语故事


拼音hán gòu rěn rǔ

基本解释含:包容;垢:通“诟”;耻辱。指容忍耻辱。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暂未找到成语含垢忍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含垢忍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含辛茹苦 宋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惨不忍睹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不辱使命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目不忍见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囚首垢面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
秽德垢行 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
败德辱行
蓬头垢面 《魏书 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乱首垢面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世文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降志辱身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藏垢纳污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忍辱负重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耳不忍闻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蓬首垢面 《北齐书 任城王湝传》:“妃卢氏赐斛斯徵,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
忍俊不禁 唐 崔致远《答徐州时溥书》:“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荣颇切。”
荣辱与共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小不忍则乱大谋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宠辱不惊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士可杀不可辱 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含沙射影 晋 干宝《搜神记》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辱国丧师 《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城下之辱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忍气吞声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风木含悲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鼓腹含和 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忍无可忍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可杀不可辱 《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