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庐山真面庐山真面的故事

庐山真面的成语故事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基本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暂未找到成语庐山真面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庐山真面)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叶迷山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山不藏二虎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一面之交 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一面之款 《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一面之缘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一面之识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一面之词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面之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面之雅 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一面儿理
一面如旧 《晋书 张华传》:“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一面虚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丁真楷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八卷引张怀蠸《书断·中·妙品》:“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楷草’。”
万水千山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三头两面 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三头二面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三头六面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三对六面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三山五岳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三顾茅庐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草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不学面墙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不念僧面念佛面 草明《乘风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坏啦。”
不明真相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不看佛面看金面 王统照《银龙集·站长》:“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