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益的诗 > 度破讷沙二首

度破讷沙二首

[唐代]: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度破讷沙二首”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注释

破讷(nè)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

不省(xǐng):谓未见过。唐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到:一作“色”。

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沙头:沙漠上。

鸊(bì)鹈(tí)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

碛(qì):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乐府诗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度破讷沙二首”鉴赏

赏析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边塞诗人李益过陕西破讷沙漠时创作的。第一首诗是在一年春天李益在沙漠遇上了沙尘暴时写下的。第二首诗则是为唐与回鹘交战而作。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主要是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李益的诗(5篇)

猜你喜欢

黄州

宋代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早发竹下

宋代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清代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书事

唐代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游千山记

明代程启充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嶻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东阳道上

元代黄镇成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奉使登终南山

唐代王湾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

倚岩见庐舍,入户欣拜揖。

问性矜勤劳,示心教澄习。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一乘从此授,九转兼是给。

辞处若轻飞,憩来唯吐吸。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而及。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渐平逢车骑,向晚睨城邑。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

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日暮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菩萨蛮·渚莲红乱风翻雨

宋代张孝祥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

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题江湖伟观

宋代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折桂令·游金山寺

元代张可久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