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 |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
| sàn mǎ xiū niú散马休牛 | 《书 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
| yī niú míng一牛鸣 |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 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
| zuān niú jiǎo jiān钻牛角尖 |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 老舍《神拳》第三幕:“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 |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头不对马面 | 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尽其所有写上,都是牛头不对马面。” |
| jī kǒu niú hòu鸡口牛后 |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 jīng xī niú yǐn鲸吸牛饮 |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
| qì chōng dòu niú气冲斗牛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
| qí niú dú hàn shū骑牛读汉书 | 形容刻苦攻读。 | 《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 hán niú zhī dǐng函牛之鼎 | 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
| qiān niú zhī nǚ牵牛织女 |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 |
| rú niú fù zhòng如牛负重 | 像牛负担着沉重的东西。比喻负担很重。 | 《佛说四十二章经》:“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 |
| lí niú zhī zǐ犁牛之子 |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 jū mǎ jīn niú裾马襟牛 |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 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解牛 |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
| xī niú wàng yuè犀牛望月 | 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 《关尹子 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 yī niú jiǔ suǒ一牛九锁 | 比喻无法解脱。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
| niú yī suì yuè牛衣岁月 | 谓贫困的生活。 | 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 |
|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
| xiū niú fàng mǎ休牛放马 | 休:休息。将牛马放牧,停止军用。比喻天下太平,停止战争。 |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今丧乱即平,休牛放马,烽燧灭影。” |
| shé shén niú guǐ蛇神牛鬼 |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 清·李必恒《谒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韵作歌》:“楚俗纷纷竟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 |
| hū niú hū mǎ呼牛呼马 |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 庄周《庄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 mí hóu qí tǔ niú猕猴骑土牛 |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
| niú jiǎo guà shū牛角挂书 | 比喻读书勤奋。 |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 chuī niú pí吹牛皮 | 说大话,闲聊天。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
| niú yáng wù jiàn牛羊勿践 | 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于人乎?” | 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于人乎?” |
| guī mǎ fàng niú归马放牛 |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 jí niú léi tún瘠牛羸豚 | 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国家。 | 清 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杜兰斯哇人,撒逊人等,亦随其所敌视之马哥耶族,同成灰烬。瘠牛羸豚,坐待割。” |
| mài dāo mǎi niú卖刀买牛 | 刀:武器。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卖刀买牛。” |
| shuǐ niú guò hé水牛过河 | 指出露头角,出头露面。 | |
|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 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nìng wéi jī shī,bù wéi niú cóng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 尸:主持,主管。比喻宁可做小国的主人,也不做大国的仆从。指宁可在小地方当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宁为鸡尸,不为牛从。” |
| mǎ bó niú sōu马浡牛溲 | 见“马勃牛溲”。 |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马浡牛溲咸成郁致,于是诗之变极矣。” |
| qì kè dǒu niú气克斗牛 |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 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千金记 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气克斗牛,怎肯与他年少成仇。” |
| chuí niú xiǎng shì椎牛飨士 |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 《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
|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风马牛不相及 | 风:放逸;走失;及:到达;碰头。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
| xiǎo shì niú dāo小试牛刀 | 稍微用一下宰牛的刀。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事上试一下身手。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簿书钱谷之余,小试牛刀,敢谓爱民如子弟。” |
|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鸣地 | 见“一牛吼地”。 |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
| niú guǐ shé shén牛鬼蛇神 |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李贺诗的想象奇特、虚幻怪诞。后多用于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 唐 杜牧《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
| fàng niú guī mǎ放牛归马 |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 lǎo huáng niú老黄牛 | 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 吴强《红日》第一章:“这个‘老黄牛’我倒真有点心跳得慌!” |
| bǐng jí wèn niú丙吉问牛 | 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
| niú zhǔ fàn yuè牛渚泛月 | 牛渚:地名,在安徽当涂县;泛月:月夜划船游玩。比喻才士相逢,以文会友。 | 《晋书·袁宏传》:“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 |
| hū niú zuò mǎ呼牛作马 | 见“呼牛呼马”。 | 《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 hàn niú chōng dòng汗牛充栋 |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 jiǎn sī niú máo茧丝牛毛 | 形容功夫细密。 | 明 郎瑛《七修续稿 诗文》:“茧丝牛毛,充栋汗牛,字书之繁也;道听涂说,井蛙瓮鸡,学识之拘也。” |
| qí wáng shě niú齐王舍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 sī mǎ niú zhī tàn司马牛之叹 |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 《论语 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
| niú huáng gǒu bǎo牛黄狗宝 |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 |
| lǎo niú lā pò chē老牛拉破车 | 形容人做事就像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不讲究效率。 | 吴强《红日》第六章:“那么,什么时候解决战斗?还是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的吗?” |
| fēng niú mǎ bù xiāng jí风牛马不相及 |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 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夫孰知兰之生产,与彼风牛马不相及之猫,有此若大关系乎?” |
| jiǔ niú yī háo九牛一毫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 tù jiǎo niú yì兔角牛翼 |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 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
| xuán niú tóu,mài mǎ fù悬牛头,卖马脯 | 脯:干肉。挂的是牛头,卖的是马肉干。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名不副实。 | 《晏子春秋·内杂篇》:“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县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也。” |
| chuī niú pāi mǎ吹牛拍马 | 吹嘘奉承。 | 鲁迅《伪自由书·后记》:“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种吹牛拍马的精力……用到求实学一点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吗?” |
| qì chōng niú dǒu气冲牛斗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 | 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
| qí niú mì niú骑牛觅牛 | 见“骑驴觅驴”。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大安禅师》:“师即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
| mù niú liú mǎ木牛流马 | 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
| mǎ bó niú sōu马勃牛溲 | 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 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 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
| yǐ yáng yì niú以羊易牛 |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 qì tūn dǒu niú气吞斗牛 | 斗、牛:牵牛星和北斗星。气势可以吞没星斗。形容气魄宏大。 | |
| bó niú zhī méng搏牛之虻 |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
| niú tí zhī cén牛蹄之涔 |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也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 《淮南子 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北周 庾信《为杞公让宗师表》:“况复一枝倦曲,终危九层之台;一股涔蹄,必伤千里之驾。” |
| niú tóu ē páng牛头阿旁 | 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 | 《新唐书·路岩传》:“奢肆不法,俄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 |
| niú tí zhī yú牛蹄之鱼 | 见“牛蹄中鱼”。 | 《孔丛子·连丛子下》:“且今已乏矣,而方须租人,是犹古人欲决江海以救牛蹄之鱼之类也。” |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 《淮南子·说山训》:“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失也。” |
| zhuàng qì tūn niú壮气吞牛 |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 明 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
| fàn niú tú gǒu饭牛屠狗 | 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 明·陈子龙《酬吴次尾》诗:“别来落魄吴楚间,饭牛屠狗俱无颜。” |
| mài jiàn mǎi niú卖剑买牛 | 卖掉刀剑;买进耕牛。形容改业归农;也形容离开战斗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
| hàn niú chōng wū汗牛充屋 | 同“汗牛充栋”。 | 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
| xī tián duó niú蹊田夺牛 |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
| zhuī niú shà xuè椎牛歃血 |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 清·戴名世《纪红苗事》:“或欲有剽掠,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
| niú jì tóng wěn牛骥同皁 | 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 |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马勃 | 牛溲:牛屎;一说指车前草。马勃:一种生长在湿地及腐木上的菌类植物;俗称牛尿和马屁菌。借指不值钱的下贱而有用的东西。 | 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 mù niú wú quán目牛无全 |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chuǎn yuè wú niú喘月吴牛 |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 五代 谭用之《寄王侍御》诗:“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
| qiān niú xià jǐng牵牛下井 |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负贩经商,登山涉水,吃烟人更是牵牛下井。” |
| qiāo niú zǎi mǎ敲牛宰马 | 谓宰杀牲畜。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四折:“两壁厢敲牛宰马,做一个庆喜的筵席。” |
| 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呼牛也可,呼马也可 | 呼:称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还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 jīn jū mǎ niú襟裾马牛 |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 语出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 niú jiǎo shū shēng牛角书生 |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 《新唐书 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 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饮水强按头 |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何况是婚姻大事。” |
| niú mǎ shēng huó牛马生活 | 比喻饱受压迫剥削的非人生活。 | 邹韬奋《经历·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济在日本纱厂里过牛马生活,罢工后饥寒交迫的中国同胞。” |
| niú tóng mǎ zǒu牛童马走 | 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 |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
| duì niú gǔ huáng对牛鼓簧 | 见“对牛弹琴”。 | 《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
| bǎn zhù fàn niú版筑饭牛 | 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后以之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 《书 说命上》载: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吕氏春秋 举难》载: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 |
| duì niú tán qín对牛弹琴 |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 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 niú jiǎo zhī gē牛角之歌 | 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 |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 |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 wō xíng niú bù蜗行牛步 |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 |
|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 |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chōng dòng hàn niú充栋汗牛 |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 lǎo niú shì dú老牛舐犊 | 舐:舔;犊:小牛。老牛舔着小牛。比喻做父母的怜爱儿女。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 ní niú rù hǎi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
| niú jì tóng cáo牛骥同槽 | 见“牛骥同皁”。 | 汉·焦赣《易林·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
| niú nóng duì qì牛农对泣 |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 《汉书 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
| niú mián jí dì牛眠吉地 | 吉:吉祥。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晋书·周光传》:“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