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rǔ guó tiǎn mín辱国殄民 | 见“辱国殃民”。 | 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
wáng guó nú亡国奴 | 指已经亡国或所在国土被侵占、受外国侵略者奴役的人。 |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 |
pò guó wáng zōng破国亡宗 | 国家毁灭,宗族消亡。 | 宋·苏轼《东坡志林》第五卷:“用商鞅桑宏羊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 |
ān guó fù mín安国富民 | 使国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 《汉书 汲黯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 |
huáng qīn guó qī皇亲国戚 | 皇帝的亲戚。比喻极有权势的人。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刀斧手且住者,不知是那个皇亲国戚来了也。” |
fù kān dí guó富堪敌国 | 见“富可敌国”。 | 《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若库书吏役,反得富堪敌国,坐拥膏腴。” |
wù guó yāng mín误国殃民 | 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 | 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 |
qiè gōu dào guó窃钩盗国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 | 廖仲恺《有感》:“窃钩盗国将谁咎?扃鐍缄滕只自欺。” |
bǎo jiā wèi guó保家卫国 | 保卫家乡和祖国。 | 冰心《跟小朋友谈访埃观感》:“在保家卫国的强烈感情里,我们两国人民是血肉相连的!” |
jīng guó dà yè经国大业 |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yí guó dòng zhòng移国动众 | 动摇国基及民心。 | 《管子 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
sì zhàn zhī guó四战之国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
qǐ guó yōu tiān杞国忧天 | 同“杞人忧天”。 | 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 |
juān qū bào guó捐躯报国 | 捐躯:舍弃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 | 《元史 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
jiǎo guó gé sú矫国革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wèi guó juān qū为国捐躯 |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
xiōng huái zǔ guó,fàng yǎn shì ji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怀:怀藏。胸中怀藏祖国,眼光要放远到全世界。 | 张双林《解读北京人》:“上海人过于讲实惠,讲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确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qīng chéng qīng guó倾城倾国 | 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 东汉 班固《汉书 外戚传下 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wàn guó lái cháo万国来朝 | 万:概数,多;朝:朝贡,朝拜。很多国家来朝拜。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
gōng zhōng tǐ guó公忠体国 | 谓尽忠为国。 |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来办这项国事。” |
fù kě dí guó富可敌国 | 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母银越多,丹头越精。若炼得半合许丹头,富可敌国矣。” |
wáng guó zhī shè亡国之社 | 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 《谷梁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 |
xùn guó wàng jǐ徇国忘己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 《宋书·谢晦传》:“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徇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 |
wáng guó zhī shēng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 |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jīng zhōng bào guó精忠报国 |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 《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
zhòng rén guó shì众人国士 |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
qī jūn wù guó欺君误国 | 欺骗君主,祸害国家。 | 明 陆采《明珠记 奸谋》:“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 |
wù guó qī jūn悮国欺君 | 悮:耽误;欺:欺骗。欺骗君王,祸害国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假如有一等做官的,悮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官高禄厚,难道不是大盗?” |
jìn cuì shì guó尽瘁事国 | 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事:服务,效力。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力为国家效力。 | 《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
yōu guó ài mín忧国爱民 | 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
hù guó yòu mín护国佑民 | 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 《孤本元明杂剧 双林坐化》第二折:“扫荡妖魔神鬼怕,护国佑民万万纪。” |
yōu guó rú jiā忧国如家 | 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 | 汉·汉成帝《赐翟方进册》:“君其孰念详计,塞绝奸原,忧国如家,务便百姓,以辅册。” |
shàng yī yī guó上医医国 |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 《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
dù guó bìng mín蠹国病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思一时富贵权势之人,生长纨绮中……非惟不知稼穑之艰难,流于奢淫以蠹国病民,抑又不知世间温饱安逸之正味为不少。” |
fù mǔ zhī guó父母之国 | 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了何为莫出?” |
fù mǔ guó父母国 | 指祖国。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
wáng guó zhī qì亡国之器 | 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
xiǎo guó guǎ mín小国寡民 | 国家小,人民少。 | 先秦 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bì guān suǒ guó闭关锁国 | 闭;关闭;关:关口;锁:封锁。封锁关口;关闭国境。指封锁国境;不与外国通商往来。 | 《周易 复》:“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
shě shēn wéi guó舍身为国 | 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 |
rǔ guó yāng mín辱国殃民 |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 《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
wáng guó zhī yīn亡国之音 |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huò guó yāng mín祸国殃民 | 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bìng guó yāng mín病国殃民 |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shā shēn jiù guó杀身救国 | 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
rǔ guó sàng shī辱国丧师 |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 《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
kuāng guó jì shí匡国济时 | 匡正国家,挽救时局。 |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qiú róng mài guó求荣卖国 | 荣:荣华富贵。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名利权势。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6回:“康王用的俱是奸臣,求荣卖国之辈,如何保守得江山?” |
shū zhōng bào guó摅忠报国 | 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 | 《杨家将演义》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 |
tiān zī guó sè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zhōng jūn ài guó忠君爱国 | 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此人虽则商贾之流,倒也有些忠君爱国之心、排患解纷之略。” |
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 |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
yì guó lì mín益国利民 | 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 | 《周书·文帝纪下》:“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新制。” |
wéi guó wéi mín为国为民 | 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一折:“有为国为民贤才,因苦谏不听,反遭诛戮。” |
wáng guó bài jiā亡国败家 | 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
sàng quán rǔ guó丧权辱国 |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
yī guó sān gōng一国三公 |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jīng bāng wěi guó经邦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guó pò jiā wáng国破家亡 | 国家被分割;家室被毁灭。 | 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
jǔ guó shàng xià举国上下 | 举:全。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
yāng guó huò jiā殃国祸家 | 殃:造祸为害。使国家家庭受到祸害。 |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
mín kùn guó pín民困国贫 |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 《宋史·河渠志》:“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
lì guó ān bāng立国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
fù guó jiāng bīng富国彊兵 | 使国家富裕,军力强盛。亦作“富国强兵”。 | |
xiāng rěn wèi guó相忍为国 | 忍:容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
guó zéi lù guǐ国贼禄鬼 | 国贼:危害国家的坏人;禄:官吏的俸给。指危害国家的坏人及贪图禄位的鬼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
bìng mín gǔ guó病民蛊国 |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
guó bù jiān nán国步艰难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旧五代史 萧顷传》:“时国步艰难,连师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
ān bāng dìng guó安邦定国 |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定:使安定。使国家安定、巩固。 | 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老将军无阵云收,若题着安邦定国,受赏封侯。” |
mài guó qiú róng卖国求荣 | 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
guó jiā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 周作人《杨柳》:“大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的大题目,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 |
quán guó yī pán qí全国一盘棋 | 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 |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
zhì guó qí jiā治国齐家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guó yǐ mín wéi běn,mín yǐ shí wéi tiān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 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
yōu guó yōu mín忧国忧民 |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
xīng guó ān bāng兴国安邦 | 兴:兴盛;邦:国家。国家兴盛安定。 | 《林海》:“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
jīn guī guó shì金闺国士 | 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二六○:“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 |
dú lì wáng guó独立王国 |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
guó fù mín fēng国富民丰 |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 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
jué guó shū sú绝国殊俗 |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 《文子·精诚》:“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
tǐ guó ān mín体国安民 | 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
zhì guó ān bāng治国安邦 |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强兵富国 |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 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率以尚器为先。”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guó fù bīng qiáng国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
qiān shèng zhī guó千乘之国 |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guó jiā dà shì国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
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国人皆曰可杀 | 皆:都;可:能。罪大恶极,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
xíng shèng zhī guó形胜之国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国家。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险千里,持戟百万。” |
guó shì rì fēi国是日非 | 国是:国事;非:不是。国家大事一天比一天坏。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卷:“自是朝政反复,国是日非,卒至夷虏之祸。” |
guó sè tiān xiāng国色天香 |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jìn zhōng bào guó尽忠报国 |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 《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
guó jì mín shēng国计民生 |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梁》:“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
nián jīng guó wěi年经国纬 |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 |
guó jiāng bù guó国将不国 | 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呢!” |
jiǎo guó gēng sú矫国更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qiè gōu qiè guó窃钩窃国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qīng guó qīng chéng倾国倾城 | 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 东汉 班固《汉书 外戚传下 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