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称宫中藏书之所。
东汉•洛阳 南宫内观名。 明帝 诏 班固 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 章 和 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引南朝•陈 徐陵 《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唐•刘禹锡 《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帝王书。”
称宫中藏书之所。
引北周 庾信 《皇夏乐》:“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
唐太宗 《赋尚书》诗:“崇文 时驻步,东观还停輦。輟膳玩《三坟》,暉灯披《五典》。”
清•钱谦益 《<董文敏公遗集>序》:“故其题识赏鉴之文,区明雅俗,别裁真伪,东观输其博,南宫逊其精。”
东汉时皇家藏书楼,在洛阳南宫,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
引《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唐·章怀太子·注:「洛阳宫殿名曰:『南宫有东观。』」
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修造年代不可考。建筑高大华丽,最上层高阁十二间,四周殿阁相望,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章帝、和帝以后,为宫廷收藏图籍档案及修撰史书的主要处所。东观藏有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后又辟为近臣习读经传的地方。
1.无聊的东观西望时发现有个地方聚集了一圈人,指指点点交头结耳还不时有怪叫声和口哨声传出来。
2.在涂门街和中山路交汇处的西南角,有一座古建筑,刻着“东观西台”四个大字。
3.于是乎,全国人民群龙无首,老中青领导人意见纷纭,芸芸群众东观西望、无所适从……个个无不垂头叹息,绝大多数悲观绝望。
4.潜鬓发之内,居眉睫之间,子野未曾闻,离硃所不见,沈沦东观,留滞南史,终无荐引,永同埋殡。
5.嗣伦且奉诏校书,监同通儒谒者刘珍,与博士良史等,并诣东观勘正经籍,功亦颇多。
6.刘宏笑骂道,张让腆颜:老奴是想,不若让蔡公领衔,带着数十百人日月抄写,这东观藏虽多,于蔡公来做便就不难了。
7.对开放恒春机场两岸直航,洪秀柱指出,因恒春有落山风气候问题,应先避开不适合、有落山风的月份,在可飞行的时间用包机方式让陆客来屏东观光。
8.朝东观村老支书郑家生这样说: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折腾了二十年,现在人们自觉地发展柑桔,要是提前十年搞柑桔,我们这么多肥沃的土地已成金山了。
9.咸通末,王龟为浙东观察使,称赏其亢直,将荐之朝。
10.他们便是广东观众熟悉的温碧霞和吕良伟。
11.站在此楼,东观“雾灵积雪”、“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壮丽关山,尽收眼底。
12.正在仰天赏夕的方逸,一怔坐起,东观西望,核实一阵后,舒了一口气,“方雅,没有被母夜叉跟踪吧!”。
13.七四二页八行不忘俎豆按:王先谦谓东观记作“不忘王室”。
14.过街楼为砖木结构,西观音院在路西侧,东观音院在路东侧,两院之间有过街楼相接,楼下形成一个门洞,阳面砖额刻有“觉岸”字样,阴面为“金绳”。
15.立起身来,东观西望,远远地山顶上见个庵儿,李逵道:“好了。
16.东观续史因哪般?施与万国为钱煎。
17.尽南宫之粉壁,不足写其形状;罄东观之铅黄,无以纪其名实。
18.正是,左文,右武,东观,西寺(集福寺已不存),而横跨在南大街上的市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它既是平遥古城“风水穴”。
19.最终在经六路一单位门口,驾驶人高某坐在车上正在东观西望时被民警查获。
20.彪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