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租界中的警察。
英police or policeman(in former foreign concessions);
巡逻搜捕。
引《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县。”
元•李文蔚 《燕青博鱼》楔子:“众小校听咱分付,今夜个该谁巡捕?黑地里悄语低言,不要您头藏尾露。遇官军须当杀退,若经商便将拏住。”
《水浒传》第十三回:“今唤你等两个……一个出西门,一个出东门,分投巡捕。若有贼人,随即剿获申请,不可扰动乡民。”
宋 代试院中设巡捕,职掌巡查弹压,肃清场纪。
引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自知举至弥封、誊録、巡捕共一歷,人皆见之,不容有私,人甚便之。是后遵以为法。”
清•初京师有巡捕三营, 乾隆 间增至五营,掌京师巡防治安事宜。
引清•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
《清史稿·兵志二》:“京师巡捕五营,设步军统领一人。”
清•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鎗。”
清 代各省督抚等衙门有巡捕官,是督抚或将军的随从官,分文职武职,各司传宣与护卫。
引清•叶廷琯 《鸥陂渔话·姚毕二公胆识》:“藩臬出,令传巡捕进,谓曰:‘汝以我名柬请 张回子 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位 钟雷溪 得了此信,便天天去结交督署的巡捕、戈什哈,求一箇消息灵通。”
旧时租界里的警察。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后来巡捕房"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165d374c53>巡捕房招巡捕,他便去投充巡捕,果然选上了。”
田汉 《梅雨》:“越是大强盗,就越有巡捕哪包探哪去保护他!”
巡查搜捕。
引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谁想拳头上没眼,把他打死了,被巡捕官军将我拿住。」
职官名:(1)清代维持京师治安的官。(2)清代将军、总督、巡抚的僚属。分文武 两类,文巡捕掌传宣,巡捕"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5440b116f>武巡捕掌护卫。
近警察 警员
清末租界中外国人雇用的警察。
巡捕,旧时在中国租界区内行使警察权力的专职人员。中国的巡捕最早出现在租界,现在基本上是指旧时中国各租界中行使警察权力和职能的警务人员。而在中国政府管辖的地区的警务人员则叫巡警或警察。
中国最早的巡捕是出现在清末的租界内。而清朝管辖区内类似巡捕的部门则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成立的湖南保卫局,维新失败后便遭裁撤。清朝管辖区真正的巡捕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由袁世凯仿英国警察制度创立的,与当时中国租界区内的巡捕一样,只不过租界外的巡捕叫做巡警。
民国时期,各国租界仍然存在,中国政府管辖的区巡警逐渐改称警察,租界内行使警察权力专职人员仍称巡捕,二者并存于中国直至抗战胜利。
1.当时,天津人称租界的警察机构为“巡捕房”,称中国警察为“华捕”,称英法意等国警察为“西捕”。
2.一位身着西装、矮矮瘦瘦的男青年独自来到租界巡捕房,自称叫邹容,要求归案。
3.收了钱后,巡捕房很快就把顾顺章等人释放出来。
4.这些印度巡捕,在旧时上海,被人们称为“红头阿三”。
5.人仰马翻,百名九门巡捕被一掌击飞。
6.他曾是南京黄克强部下团长,南京被张大辫攻陷后,才带着一帮徒手士兵跑到上海,生活无着,就组织了一个打架团,自名为包打架,专和巡捕房的包探作对。
7.胡雪岩则写了张条子给巡捕房的黄太守,内有“此案决非外贼行窃”,“请分别讯究”等语。
8.薛耕莘进入巡捕房后,自然免不了要先和他们打交道。
9.露兰春是黄金荣某个徒弟的养女,从小跟着当巡捕房翻译的养父经常去黄府拜访。
10.马凤楼,本是公共租界巡捕,因贩卖人口案发被斥革,此时在南京九亩地设大饼铺混世,暗中充当军署检查员雷应春的眼线。
11.此外,还有诸如江北巡捕房,采用中国传统结构建筑,但在外立面上有西洋式混凝土磨石子制的仿古罗马科林斯柱式。
12.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
13.齐巧那根筹码被巡捕看见,走上去拾了起来,袖了出去。
14.只可惜洋人在路那边架起铁网、陈设军炮,又有肚大腿细,鸠形鹄面、皮焦齿黑的安南巡捕站岗,凡中国人进出,每次都要遭到盘问搜身,很是麻烦……
15.林黛玉与天仙茶园武伶赵小廉在愚园、张园幽会时,被该处骑马印捕撞中,并扭获至巡捕房。
16.虽知此说,设若他竟不来,那时狄仁杰老羞成怒,拼作与他辩论,一时转不过堂来,竟将我等治罪,那便如何是好?巡捕的话,虽不能尽信,倒也不可不听。
17.隆昌公寓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部分,由英国人设计建造。
18.周围邻居大呼救火,俄国巡捕迅速赶来并且夺门而入,破获了炸药、旗帜、袖章、名册、文告、盖印纸钞,并把没有逃走的刘燮卿带走审问。
19.子生赶到巡捕房,老谭似乎在等着他。
20.后因会场受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