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ān tíng yuè zhì
基本解释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
出处《晋书·隐逸传序》:“玉辉冰洁,川渟岳峙,修至乐之道,固无疆之休。”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马平川 | 宋 苏轼《东坡诗 卷二十三 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
名山大川 |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
百川归海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
川流不息 | 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山止川行 | 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
百川赴海 | 《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
川壅必溃 | 《国语·周语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血流成川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1回:“打进番营来,如入无人之境,打得尸如山积,血流成川。” |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晋书·孔严传》:“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海纳百川 |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山川米聚 |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
鹄峙鸾停 | 明无名氏《四贤记 会母》:“看他眉儿秀,额儿峣,鹄峙鸾停一俊髦。” |
名山胜川 | 《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
山崩川竭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
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川泽纳污 | 《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福如山岳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25卷:“若帝王求道,寿齐三光,千变万化,坐民立亡;福如山岳,为人重爱,修道之者,白日升天。”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
岳岳荦荦 | 梁启超《论自由》:“吾常见有少年岳岳荦荦之士,志愿才气,皆可以开拓千古,推倒一时。” |
百川朝海 | 汉 焦赣《易林 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
众川赴海 | 《隋书·音乐志中》:“天覆地载,成以四时。惟皇是则,比大于兹。群星拱极,众川赴海。万宇骏奔,一朝咸在。” |
渊渟岳立 |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执经衡门,渊渟岳立,宁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 |
百二山川 | 《全元散曲 新水令》:“随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点金星瑞云里现。” |
星奔川骛 |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靡不望影星奔,藉响川骛,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 |
岩居川观 |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 |
瓜分鼎峙 | 《新唐书 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
岳岳磊磊 | 陈衍《元诗纪事·青城行》:“其大节岳岳磊磊,在人耳目,虽耕夫贩妇,牛童马走,共能称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