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窃钟掩耳窃钟掩耳的故事

窃钟掩耳的成语故事


拼音qiè zhōng yǎn ěr

基本解释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暂未找到成语窃钟掩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窃钟掩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震耳欲聋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黄耳传书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这就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不好的呢?”
充耳不闻 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耳聪目明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黄钟毁弃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二缶钟惑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不绝于耳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音声如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掩人耳目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口耳并重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钟馗捉鬼 宋·王莹《群书类编故事·梦钟馗》:“钟馗捉鬼。”
黄钟大吕 《陆九渊集 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面红过耳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如雷贯耳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方面大耳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马耳春风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耳食之论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耳闻目睹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耳不忍闻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口耳之学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交头接耳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瑕不掩瑜 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耳顺之年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窃窃私语 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时尚窃窃私语,未敢公然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