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遁阴匿景遁阴匿景的故事

遁阴匿景的成语故事


拼音dùn yīn nì jǐng

基本解释隐藏形迹。

出处晋·陆云《南征赋》:“遁阴匿景,静言勿哗。”


暂未找到成语遁阴匿景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遁阴匿景)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离世遁上 《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遁世离俗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销声匿迹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遁入空门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藏形匿影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顾景惭形 三国·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天时运幸,得生贵门。遇以亲戚,少荷光宠。窃位列侯,荣曜当世。顾景惭形,流汗反侧。”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阴阳怪气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遁世绝俗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触景生情 清 赵翼《殴北诗话 白香山诗》:“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遁世离群 《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
能士匿谋 《孔丛子·对魏王》:“故贤愚共贯,则能士匿谋。”
云合景从 汉 贾谊《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贵阴贱璧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光阴虚过 宋·柳永《定风波》:“免使少年,光阴虚过。”
寸阴是惜 南朝·梁·周兴嗣《千文字》:“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春和景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柳影花阴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避影匿形 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二》:“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见景生情 元 宫天挺《七里滩》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蓝山如黛,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光阴似箭 前蜀 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颠倒阴阳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遁迹匿影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遁迹方外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杀风景 宋 晏殊《煮茶》诗:“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绿叶成阴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 杜牧》:“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