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íng zhēn yì qiē
基本解释谓情意十分真切。
出处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刀切 | 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刀切的时候,没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满的时候。” |
一切万物 |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 |
一切众生 | 《大智度论》第27卷:“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 |
一厢情原 | |
一厢情愿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
一心一意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一意孤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相情原 | |
一相情愿 |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
一见钟情 | 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
一见锺情 | |
丁真楷草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八卷引张怀蠸《书断·中·妙品》:“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楷草’。” |
七情六欲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
万事如意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
三心两意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
三心二意 |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上情下达 |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下情上达 |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不以为意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
不以词害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不切实际 |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
不好意思 |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
不徇私情 |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我们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这才说明你是真正爱护我。” |
不念旧情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否则我上台后可不念旧情,就算你们跪下来求我,我起码也得把你们送进集中营。” |
不怀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情之请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