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uàn shān sāi hǎi
基本解释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
出处沙汀《淘金记》二:“只要你干,我钻山塞海总来一个。”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显山露水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醋海翻波 |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开门见山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
名山大川 |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
泥牛入海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百川归海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
青山绿水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众喣山动 | 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
满山遍野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天涯海角 | 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
春山如笑 |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海底捞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
海水不可斗量 | 《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钻木取火 | 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
文山会海 |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
道山学海 |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湖光山色 |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
稳如泰山 |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河山之德 |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
纵横四海 | 《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
群山四应 |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