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应节合拍应节合拍的故事

应节合拍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ng jié hé pāi

基本解释①合乎节拍。②用以比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韦君宜《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他们一面拉风箱一面唱歌,应节合拍。”


暂未找到成语应节合拍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应节合拍)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个巴掌拍不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一匡九合 《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一呼百应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因是爪牙四布,一呼百应,远近闻名,人人畏惧,是一个公行大盗,通天神棍。”
一响百应
一应俱全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一拍即合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一支半节 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节之权利者,实含有亡国民之根性,明也。”
一枝一节 明·莫是龙《画说》:“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
一肢一节 鲁迅《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上)》:“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
一肢半节 明·袁宗道《读孟子》:“三代而下,市鲜中行,得乡愿之一肢半节,皆足以成世。”
一迎一合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万应灵丹
万应灵药 鲁迅《花边文学 看书琐记(二)》:“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三节两寿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不修小节 《晋书 石苞传》:“石苞……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
不合实际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不合时宜 东汉 班固《汉书 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拘小节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不拘细节 《旧唐书 文苑传中 元万顷》:“万顷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
不谋而合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东撙西节 郭沫若《塔·万引》:“他在这样踌蹰时,他的家计却一天一天地逼迫拢来了,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
东鸣西应 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严丝合缝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外省的地平,又多是用木板铺的,上面严丝合缝盖上,轻易看不出来。”
丧身失节 鲁迅《小说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中外合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