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í qīng é zhǒng
基本解释鼻子发青,额头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出处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青出于蓝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炉火纯青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
焦头烂额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令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
青天霹雳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南康军云居宗振首座》:“我有一机直下示伊,青天霹雳,电卷星驰。” |
青山绿水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
打肿脸充胖子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章:“打肿脸充胖子,你还知道羞耻不?” |
不分青红皂白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 |
鼻青脸肿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4回:“这恶贼原想着是个暗算,趁着军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备,这一脚定然鼻青脸肿。” |
青云直上 | 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
一鼻子灰 | 《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
不问青红皂白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
青面獠牙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
鼻塌脣青 | 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脣青,简直不成模样。” |
青灯黄卷 | 元·叶颙《书舍寒灯》诗:“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你既爱青灯黄卷,却不要随机而变。” |
听人穿鼻 | 《南史 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
阿鼻地狱 | 语出《法华经 法师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狱。” |
平步青云 | 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张邦昌纳为婿。当徽宗时自谓平步青云。” |
额首称庆 | |
七青八黄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又没甚七青八黄。” |
疾首蹙额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半青半黄 |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卷:“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 |
青黄不接 | 《元典章 户部 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
绿水青山 | 元 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青黄沟木 |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
举手加额 | 宋 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