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历史出处 |
爱不释手 |
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小暑日,王叔眉学博自武林归,以娱园主人画团扇相赠……儿起坐桃笙上,爱不释手。” |
矢志不渝 |
《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无所不为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
安家落户 |
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
不厌其烦 |
宋 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
虚位以待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宁可虚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滥位。” |
不声不响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
从容不迫 |
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
势不可当 |
《晋书 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
武不善作 |
《西游记》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处不得留情,一时间伤了你的性命。” |
妖不胜德 |
《史记·殷本纪》:“臣闻妖不胜德。” |
痛不欲生 |
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青出于蓝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舍安就危 |
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 |
积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短褐不全 |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藜羹不厌,短褐不全,庸非贫贱乎?” |
不可多得 |
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不动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金不换 |
京剧《粉妆楼》第六本:“常言道:败子回头金不换。”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一丝不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脆而不坚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怪诞不经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 |
杀人不眨眼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
迟疑不决 |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安适如常 |
叶圣陶《线下 孤独》:“待交了春,天气渐见和暖,就安适如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