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历史出处 |
高风亮节 |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
闻风而动 |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
冰壶秋月 |
宋 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
谈笑风生 |
宋 辛弃疾《念奴娇 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
草偃风从 |
|
月明如水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
日月合壁 |
《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 |
改俗迁风 |
《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
道骨仙风 |
宋·程珌《喜迁莺·寿薛枢密》词:“道骨仙风,安排顿著,须是人间紫府。” |
风流人物 |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革风易俗 |
|
名士风流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
一路风尘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 |
风言影语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
月明千里 |
南朝 宋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浇风薄俗 |
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
见风是雨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不正之风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乘风破浪 |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春风化雨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
一轨同风 |
《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
林下风致 |
《宣和书谱·妇人薛涛》:“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利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 |
望风扑影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蒋平道:‘知道五弟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风扑影么?’” |
风驰电掣 |
《六韬 龙韬》:“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
空穴来风 |
战国 楚 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
犀牛望月 |
《关尹子 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意气风发 |
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