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觅迹寻踪觅迹寻踪的故事

觅迹寻踪的成语故事


拼音mì jì xún zōng

基本解释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出处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暂未找到成语觅迹寻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觅迹寻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枉尺直寻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朱熹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为寻,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浪迹江湖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来去无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销声匿迹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来踪去迹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无影无踪 元 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息迹静处 《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鸥波萍迹 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渺无踪影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霍筠》:“宜春、蕊儿,渺无踪影。”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骑驴觅驴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志公和尚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经丘寻壑 宋朝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游览自娱,曰得经丘寻壑之乐。”
避影敛迹 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异乎寻常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耽误了点年纪,还没有甚么要紧,还把他的脾气惯得异乎寻常的出奇。”
来踪去路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鼠穴寻羊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四卷:“余笑曰:‘此之谓鼠穴寻羊,蜂窠唱戏,非以诗学教人之道也。’”
寻花问柳 唐 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炯,问柳寻花到野处。”
墨迹未干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恶迹昭着
畏影恶迹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耐人寻味 清 张贵胜《遣愁集 卷一 绝倒》:“卢家子年暮而为校书郎‘条眉批’,从对面托出,耐人寻味。”
萍踪浪迹 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名胜古迹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蛛丝马迹 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遗迹谈虚 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渺无影踪 茅盾《腐蚀 十一月十三日》:“努力追忆昨夜的颠倒迷梦,然而——已经渺无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