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àn bīng bù jǔ按兵不举 | 犹按兵不动。 | 元 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 无名氏《精忠记 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
jiān jiǎ lì bīng坚甲厉兵 |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
shù bīng mò mǎ束兵秣马 | 犹厉兵秣马。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
bīng huāng mǎ luàn兵慌马乱 |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 明 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
qióng bīng dú wǔ穷兵黩武 | 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 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短兵相接 | 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bīng lián huò jié兵连祸结 | 兵:指战争;结:相连。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
cái shì liàn bīng材士练兵 | 犹言勇士精兵。 | 银雀山 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 |
xiōng zhōng bǎi wàn bīng胸中百万兵 | 比喻胸怀雄谋大略。 |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折:“凭着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为甚俺莺娘心下十分顺,都只为君瑞胸中有百万兵。” |
jiě jiǎ xiū bīng解甲休兵 | 见“解甲休士”。 | 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
bīng huāng mǎ luàn兵荒马乱 |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种兵器。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
bīng jīng liáng zú兵精粮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
dú wǔ qióng bīng黩武穷兵 | 滥用兵力,任意征讨。 | 《周书 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 |
bīng yǐ zhà lì兵以诈立 |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
huǎn bīng zhī jì缓兵之计 | 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
bīng duō zhě bài兵多者败 |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 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
āi bīng bì shèng哀兵必胜 |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
bīng xiōng zhàn wēi兵凶战危 | 指战事凶险可怕。 | 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
bīng mù huò jié兵拏祸结 | 见“兵连祸结”。 | 《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
bīng wú dòu zhì兵无斗志 | 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 |
yǎn bīng xī jiǎ偃兵息甲 |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争。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学。” |
bīng wú cháng xíng兵无常形 |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 《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三国 魏 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
zhì bīng zhèn lǚ治兵振旅 | 兵、旅:泛指军队。整训军队,振作士气。 | 《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词以为容。” |
bīng wēi jiàng guǎ兵微将寡 |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他兄弟虽多,兵微将寡。” |
yōng bīng wán kòu拥兵玩寇 | 玩:忽视。掌握军队,但不认真对待敌人。 | 《清史稿·策楞等传论》:“策楞辈拥兵玩寇,其病正坐此。” |
huàn jiǎ zhí bīng擐甲执兵 |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 《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shí bā bān bīng qì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 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0回:“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 |
shuǐ huǒ bīng chóng水火兵虫 |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
àn bīng shù jiǎ案兵束甲 |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qiān jīn yòng bīng,bǎi jīn qiú jiàn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 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bīng xiāo gé yǎn兵销革偃 |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
nòng bīng huáng chí弄兵潢池 |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 |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jiàng guǎ bīng wéi将寡兵微 | 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然刘备将寡兵微,我则彼立刘朝,复兴汉世,非小官之能。” |
tiān bīng shén jiàng天兵神将 |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北军追赶上来,正在万分危急,猛见宋寨中一道金光射来,把风砂冲散,那些天兵神将,都乱纷纷堕落阵前。” |
jiā bīng bù xiáng佳兵不祥 |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
juàn jiǎ shù bīng卷甲束兵 |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 |
cǎo cǎo shōu bīng草草收兵 |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 欧阳山《苦斗》:“张发奎刚占领了那个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许多,正是咱们的人活动的好机会,——你怎么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个赤卫队员么?” |
bīng bù xuě rèn兵不雪刃 |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 《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
dān bīng gū chéng单兵孤城 | 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孤城:孤立无依的城池。形容军队及其驻军的城池孤立无依,势力单薄,没有外援。 | 《后汉书·耿恭传》:“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 |
bīng lái jiàng dí,shuǐ lái tǔ yàn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
yǎn bīng xiū wén偃兵修文 | 同“偃武修文”。 | 《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 |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调兵遣将 |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
bīng bù jiē rèn兵不接刃 |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 《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xuǎn bīng mò mǎ选兵秣马 | 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今若敕励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虏汁沮矣。” |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兵戎相见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qiǎn bīng diào jiàng遣兵调将 |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 《禅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说延州府丞汤思忠遣兵调将已定,然后自领马步军兵,离寨伺候。” |
kuì bīng yóu yǒng溃兵游勇 | 指逃散的士兵。 | 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
cǎo mù jiē bīng草木皆兵 |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
qín bīng dú wǔ勤兵黩武 | 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终于采纳范文程和汤若望的政见,放弃了徒恃军威的‘勤兵黩武’,采取了招降弭乱的‘文德绥怀’。”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兴兵动众 | 同“兴师动众”。 | 汉·张竦《为刘嘉作奏称莽功德》:“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纸上谈兵 |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 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
zhěng jiǎ shàn bīng整甲缮兵 |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 《宋书·何承天传》:“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
quán mín jiē bīng全民皆兵 |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 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
qiáng bīng fù guó强兵富国 |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 清·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西国之所以讲强兵富国者,率以尚器为先。” |
bīng wèi xuě rèn兵未血刃 | 犹兵不血刃。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严武》:“高适是肃宗所任命的统帅,永王为地方兵力所击败身死之后,高适兵未血刃而罢。” |
bīng bù yàn zhà兵不厌诈 | 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jiāo bīng zhī jì骄兵之计 | 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
xǐ bīng mù mǎ洗兵牧马 | 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佑元年》:“吾洗兵牧马,坐食转输,温饱有余。” |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精兵简政 | 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 《南史 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
qǐ bīng dòng zhòng起兵动众 |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 |
bīng mǎ bù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 《南皮县志 风土志下 歌谣》:“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
bīng wú cháng shì兵无常势 |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bīng bù xuè rèn兵不血刃 | 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 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
bīng lín chéng xià兵临城下 | 临:来临。军队已来到城墙下面。比喻遭到围困。 | 元 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
bīng bài jiàng wáng兵败将亡 | 兵:军队。军队打败仗,将官阵亡。形容作战失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 |
yǎn jiǎ xī bīng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 |
bīng bù yóu jiàng兵不由将 |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 明·徐渭《续英烈传》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
bīng gē rǎo rǎng兵戈扰攘 |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
shī lǎo bīng pò师老兵破 |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 |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杯酒释兵权 | 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
yòng bīng rú shén用兵如神 | 用兵:指挥军队作战。形容善于用兵;指挥作战变化莫测。 | 晋 虞溥《江表传》:“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
jiě bīng shì jiǎ解兵释甲 |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 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 |
tiān bīng jiǎn zào添兵减灶 | 啬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
lì bīng sù mǎ厉兵粟马 |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 《新唐书 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
jí wǔ qióng bīng极武穷兵 | 黩武。滥用武力。 | 《周书·韦孝宽传》:“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 |
mò mǎ lì bīng秣马厉兵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
bīng zài qí jǐng兵在其颈 | 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国语 周语中》:“兵在其颈,不可久矣。” |
jiè zéi bīng,jī dào liáng借贼兵,赍盗粮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
péi lē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赔了夫人又折兵 | 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jiě jiǎ shì bīng解甲释兵 | 解:解除;释:卸下。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7回:“庆氏有马,惊而逸走,军士逐而得之,乃尽絷其马,解甲释兵,共往观优。”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 《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纸上谭兵 | 谭:同“谈”。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清·魏源《圣武记》第13卷:“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 |
bīng yǐ zài jǐng兵已在颈 | 颈:颈项。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夷吾曰:‘此辈兵已在颈,尚欲累人耶?’” |
sǎn bīng yóu yǒng散兵游勇 | 原指没有统率的逃散兵士。现也指没有组织到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
bài jiàng cán bīng败将残兵 | 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 明 无名氏《开诏救忠》楔子:“你虽然杀了我一阵,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 |
lǎo ruò cán bīng老弱残兵 | 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
bīng lián huò shēn兵连祸深 | 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 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兵连祸深,变起都邑,六师播荡,九服震惊。” |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兵败如山倒 |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3章:“由于主将首先逃走,江西全线孙(传芳)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
pī jiǎ zài bīng被甲载兵 | 身穿铠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 | 唐·韩愈《画记》:“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 |
qióng bīng jí wǔ穷兵极武 | 动用全部兵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
shén bīng tiān jiāng神兵天将 |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只见风尽随着宋军乱滚,半空中又是一声霹雳,无数神兵天将,杀将下来。”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8回:“西门庆道:‘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
tuó jiǎ shù bīng橐甲束兵 | 同“櫜甲束兵”。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
cán bīng bài jiàng残兵败将 | 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剩下的士兵;打败的将官。形容损失惨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也作“残兵败卒”、“败将残兵”。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如今追击残兵败将,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shèng fù bīng jiā cháng shì胜负兵家常势 | 兵家:军事家;势:情势。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旧唐书·宪宗纪》:“胜负兵家常势,不可以一将失利,便沮或计。” |
xíng bīng bù zhèn行兵布阵 | 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术。亦作“行兵列阵”。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回:“有一将,名继业,人号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韬三略,无不精通,行兵列阵,玄妙莫测,乃智勇兼全之士。” |
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借寇兵,赍盗粮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 秦·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