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笔削褒贬笔削褒贬的故事

笔削褒贬的成语故事


拼音bǐ xuē bāo biǎn

基本解释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暂未找到成语笔削褒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笔削褒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字褒贬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一笔不苟 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一笔勾断 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一笔勾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一笔勾销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一笔抹倒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一笔抹摋
一笔抹杀 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一笔抹煞 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老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
下笔便就 《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下笔千言 宋 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下笔如神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下笔成文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下笔成章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下笔成篇 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下笔有神 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不置褒贬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信笔涂鸦 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刀笔之吏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刀笔吏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刀笔老手 《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削发为僧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当时鏖战辽兵,势甚危迫,料难脱身,遂削发为僧,直至五台山来。”
削发披缁 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削尖脑袋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三回:“南京政府里的官员,大都削尖脑袋,使出浑身解数钻门路巴结北京政府中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
削方为圆 《晋书·熊远传》:“遂便世人削方为圆,挠直为曲。”
削木为吏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