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脏 | 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脏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 |
màn dì màn tiān漫地漫天 | 漫:满。充满天地之间。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亦作“漫天漫地”。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扑头扑面,雪拥就浪千堆。” |
zhē tiān mí dì遮天迷地 | 同“遮天盖地”。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六回:“风起处遮天迷地,火来时烟飞焰裹。” |
dà dì chūn huí大地春回 | 见“大地回春”。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
tiān píng dì chéng天平地成 |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
tiān jīng dì wěi天经地纬 | 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 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
jiǎo tà yìng dì脚踏硬地 | 指实打实,十分稳靠。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况又实实是骨血,脚踏硬地,这家私到底是稳取的了。” |
jìn dì zhǔ zhī yì尽地主之谊 |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pū xiōng nà dì铺胸纳地 |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
jí tiān jì dì极天际地 | 形容十分高大。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
tiān níng dì bì天凝地闭 | 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 《晋书 张协传》:“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
yòng tiān yīn dì用天因地 | 利用天时,顺应地利。 | 《东观汉记·公孙术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
chōng tiān sāi dì充天塞地 | 指整个宇宙。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huā tiān jiǔ dì花天酒地 | 花:比喻美女;旧指娼妓或娼馆。指整天挟妓饮酒。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
yì dì jiē rán易地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zhē tiān gài dì遮天盖地 | 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 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
róng xī zhī dì容膝之地 | 形容居室的狭窄。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
háo tiān kòu dì号天叩地 | 号:大叫;叩:敲击。大声呼天,以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 |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贫无立锥之地 |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
dì fù tiān fān地覆天翻 |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 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pī tiān gài dì劈天盖地 | 划破天空,笼罩着大地,形容声势浩大。 | |
wú lì zú zhī dì无立足之地 | 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听说,忙叩头说道:‘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 |
huà dì wéi yù,shì bù rù画地为狱,势不入 | 势:情势。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
tiān bēng dì tān天崩地坍 |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 | 茅盾《参孙的复仇》:“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 |
jīn shēng zhì dì金声掷地 |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guǎng kuò tiān dì广阔天地 | 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chū rén tóu dì出人头地 | 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tiān bù gài,dì bù zài天不盖,地不载 | 盖:遮盖,掩盖;载:装载。形容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 |
mán tiān xí dì瞒天席地 | 瞒:隐瞒实情。指瞒上欺下,一手遮天。 | 清·洪楝园《警黄钟》第三出:“说邻封安然无事,那日问环球公法,谁是谁非。他瞒天席地,不令主知。” |
zuò dì zì huá坐地自划 |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 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
féi tián wò dì肥田沃地 | 肥沃的土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 |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lì dì jīn gāng立地金刚 | 比喻人力大气壮,异常威武。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4回:“马似掀天狮子,人如立地金刚。” |
suí dì jú tiān蹐地局天 |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 |
kuì huǐ wú dì愧悔无地 | 指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姑娘,你问到这里,我安骥诚惶诚恐,愧悔无地。” |
hēi dì hūn tiān黑地昏天 | 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 | 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
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 | 见“死心塌地”。 | 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
háo tiān pāi dì号天拍地 | 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咽了这一口怨气,扯住了丈夫,哭了又哭,号天拍地的不肯放手。”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bù xí dì tǔ不习地土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 | 见“山崩地陷”。 |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
chūn huí dà dì春回大地 |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 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
hū tiān yù dì呼天吁地 | 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
háo tiān dòng dì嚎天动地 |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 |
shān bēng dì chè山崩地坼 | 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 | 《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
dì jí mín pín地瘠民贫 |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 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dì kuò tiān cháng地阔天长 | 阔:宽广。指天空广大,大地辽阔。 |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
dì xiá mín chóu地狭人稠 | 狭: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狭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区或拥挤的场所 | 郭沫若《苏联纪行》:“同进食堂进膳,今夜有舞会,地狭人稠,毫无虚席。” |
jīng tiān wěi dì经天纬地 | 经、纬:南北纵线为经;东西横线为纬;引申为治理、规划。比喻经营规划治理。形容人的才能极大。 | 《国语 周语》:“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北周 庾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tiān yá dì jiǎo天涯地角 |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阴谋诡计 面无由,但以情企。” |
hēi tiān mō dì黑天摸地 |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7回:“众军黑天摸地,不辨东西,只得下马受降。” |
tiān zhí dì zhí天值地值 | 通常指某种物品价格便宜,完全值得。 | |
suí dì suí shí随地随时 | 见“随时随地”。 | 清·魏源《圣武记》第一卷:“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分驻佐领,随地随时编丁入军籍,统称为吉林之兵。” |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 | 满天遍地,普天下。 | 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 |
tiān dì zhū miè天地诛灭 |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
wú dì zì cuò无地自厝 | 犹无地自容。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
dài tiān lǚ dì戴天履地 |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tiān cháng dì lǎo天长地老 | 亦即天长地久。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两情浓同下蓝桥,战兢兢欢娱较少,成就了凤友鸾交,休忘却天长地老!” |
tuī tiān qiǎng dì推天抢地 | 形容乱推乱搡。 |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大嫂你靠这壁,休推天抢地。” |
qióng tiān jí dì穷天极地 | 比喻极边远之处。 |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元之盛时,外夷朝贡者千余国,可谓穷天极地,罔不宾服。” |
màn tiān màn dì漫天漫地 | 漫:满。形容到处都是,数量极大。 |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大劫运》:“南宋末造,蒙古兵势,漫天漫地盖来。又加以谋勇,如何御得他。” |
tiān shòu dì shè天授地设 | 谓天然形成。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凡登览而惝恍、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尔。” |
yī shè zhī dì一射之地 |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
fú dì dòng tiān福地洞天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 元 高明《琵琶记 牛小姐规劝侍婢》:“这般福地洞天,可知有仙姝玉女。” |
guā dì pí刮地皮 |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 《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huà dì zuò yù画地作狱 |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 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 |
suō tiān mō dì梭天摸地 | 指上窜下跳。比喻到处逃窜。 | 《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素姐忘记了是猴,只道当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扑,打得个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极。” |
yún jiē yuè dì云堦月地 | 指天上。亦指仙境。同“云阶月地”。 | |
liè dì fēn máo裂地分茅 | 裂:分开;茅:草名,白茅。古代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 宋·叶适《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报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孙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
tiān chóu dì cǎn天愁地惨 |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体漫溢。 | |
liú yú dì留余地 | 不把话说死或不把事办绝,留下进退回旋的地步。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wǔ tǐ tóu dì五体投地 |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huà dì ér qū画地而趋 | 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 庄周《庄子 人世间》:“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
yǐn tiān zhèn dì殷天震地 | 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 | 《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 |
wú tiān yú shàng,wú dì yú xià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 《尉缭子 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 |
sǎo dì jù jìn扫地俱尽 | 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 《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
guā dì yǐ qù刮地以去 | 刮:搜刮。形容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财。 | 《新唐书·程铧传》:“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hàn tiān dòng dì撼天动地 | 天地受到震动。形容声势浩大。 | 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先生,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 |
jīng tiān jí dì荆天棘地 | 荆、棘:带刺的灌木。天地间到处是荆棘。比喻处境艰险;障碍重重。 | 清 壮者《扫迷帚》:“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荆天刺地,生气索然。” |
yòng wǔ zhī dì用武之地 |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 《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
jīng tiān dì qì guǐ shén惊天地泣鬼神 | 惊:震惊。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 清·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xūn tiān hè dì薰天赫地 | 薰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 | 唐·张九龄《南阳道中》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 |
hàn tiān zhèn dì撼天震地 | 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 | 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 《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
wú yòng wǔ zhī dì无用武之地 |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 |
bīng tiān xuě dì冰天雪地 |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 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
háo tiān hǎn dì嚎天喊地 | 见“嚎天动地”。 |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
tiān dà dì dà天大地大 | 形容极大。 | 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pū tiān gài dì铺天盖地 |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
cuò yán wú dì措颜无地 | 措:安放;颜:脸,面子。脸没地方搁。形容极为惭愧羞愧。 | 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 |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 |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tōng tiān dá dì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sǎo dì chū mén扫地出门 |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